小型电子产品外壳定制流程
小型电子产品外壳定制需兼顾功能性与美观度,而模具制造与注塑加工是决定定制品质的核心环节。整个流程需围绕产品特性制定精准方案,确保每一步都为最终的外壳质量奠定基础。
1. 设计与需求拆解
定制初期需结合产品功能明确外壳参数:材质多选用 ABS 或 PC/ABS 合金(兼顾强度与可塑性),厚度控制在 1.2-2mm(平衡轻量化与抗摔性),表面粗糙度需达到 Ra0.8μm 以下(保证握持手感)。同时要标注接口、按键的精准位置,为后续模具制造提供详细数据。设计方案需通过 DFM 分析验证,重点评估模具制造的可行性,如复杂曲面是否适合注塑加工、卡扣结构是否便于脱模等。
2. 模具制造的关键环节
模具制造需根据外壳精度选择适配工艺:型腔采用 CNC 精密加工(定位精度 ±0.005mm),确保尺寸误差控制在 ±0.02mm 以内。模仁材料选用 S136(抛光至 Ra0.02μm),满足外壳表面无缩痕、无熔接痕的要求。模具制造中需同步设计冷却水路,采用随形布局保证注塑加工时型腔温度均匀(温差≤2℃)。顶出机构选用斜顶与直顶组合方式,避免外壳表面出现顶针痕迹,这些细节需在模具制造全程通过三坐标检测校准。
3. 注塑加工的工艺控制
注塑加工参数需针对材料特性优化:ABS 原料的熔胶温度设定为 200-230℃,保压压力 80-100bar,确保熔体充分填充型腔。注塑加工过程中需启用实时监控系统,监测料筒温度、注射速度等参数(波动范围≤±5%),避免因工艺波动导致外壳尺寸偏差。对于带有纹理的外壳,注塑加工时需精确控制模具温度(60-80℃),保证纹理清晰还原。每批次注塑加工后需抽取样本检测,重点检查外壳的平面度(≤0.1mm/m)与翘曲度(≤0.2mm)。
4. 模具制造与注塑加工的协同优化
试模阶段是验证模具制造与注塑加工匹配度的关键:首次试模需生产 50-100 件样品,检查外壳是否存在飞边、缺料等问题。根据试模结果调整模具制造细节,如修正浇口位置改善填充效果,或优化排气槽设计解决气泡问题。注塑加工参数也需同步调试,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组合,确保批量生产时的稳定性。模具制造完成后需进行寿命测试(模拟 50 万次注塑加工循环),验证型腔磨损情况,为后续维护提供数据支持。
5. 后处理与质量保障
外壳经注塑加工成型后,需通过表面处理提升性能:按键区域采用 UV 固化涂层(厚度 3-5μm)增强耐磨性,Logo 部位通过激光雕刻实现精准定位(误差≤0.05mm)。最终检测需覆盖全尺寸测量、冲击测试(1.5 米跌落无破裂)、耐温测试(-40℃至 85℃循环 50 次无变形)等项目。模具制造档案与注塑加工参数需全部存档,便于后期追溯与工艺复制,确保不同批次外壳的一致性。
整个定制流程中,模具制造的精度与注塑加工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外壳品质。需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,从设计输入到成品交付全程记录数据,使模具制造与注塑加工的每个环节都可追溯,最终实现定制外壳的良品率≥99%。
同类文章排行
- 小型电子产品外壳定制流程
- 塑胶模具与塑料模具的报价方式
- 暖手宝产品开发全流程
- 医疗器械模具开模需要注意什么?
- 注塑模具怎么设计呢?
- 注塑模具详细开发过程
- 无线充开模流程
- pp注塑模具介绍
- 注塑模具的常见种类
- 哪些产品会用到塑胶模具?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